2002年1月15日
阿Q精神胜利法?
文:谢光亮
鲁迅乃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。他的文学作品有《狂人日子》、《祝福》和《阿Q正传》等。鲁迅之作充满批判性,揭露当时中华民族之弱点。其中,《阿Q正传》小说里有一精神胜利法,即“阿Q精神胜利法”。
鲁迅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阿Q。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。他无屋无地,无家无业,只靠打短工为生。所谓的“阿Q精神胜利法”即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。《阿Q精神胜利法》在《阿Q正传》充分的暴露出来。阿Q总是以“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”、
“我儿子会阔得多啦”来安慰自己。他用架空的吹嘘,求得精神上的满足,甚至他被村人欺负后,他想:“儿子打老子,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”,然后便心满意足、胜利似的走了。
鲁迅在小说里集中暴露的“精神胜利法”,便是阿Q的一个致命弱点。这一个“精神胜利法”严重阻碍阿Q走向醒觉与反抗,导致他始终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,直到生命的结束。
其实,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我们,不少人也有“阿Q精神胜利法”。例如,一些学生得知自己的成绩考得不理想,就心想:“还有很多人比我考得更差,而聊以自慰,不知反省。有者为求得到精神上的胜利,甚至专拿自己和较差劲者比较,以得到自己有多聪明的结论。
小市民有这种毛病,政治国家领袖亦不例外。有些第三世界国家领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,便不断地和落后及战火连天的国家比较,试图说明本国人民是如何生活在安宁、和平、繁荣、幸福之中。结果,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往往间接地学会“阿Q精神胜利法”,满足于现状,不求长进而自得其乐。如此下去,国家怎么可能进步?
其实,西方先进国的民主制度、自由言论、经济自主都比第三世界国家完善,其人民相比之下俨如生活在乐土。那些总喜欢拿落后国家作比较的第三世界国家领袖,为什么却不曾拿自己领导的国家和西方先进国比较呢?